故園春秋
文圖/文化信使 沈蘭香(遼寧凌源)
自駕車行駛在回鄉的路上,一幅幅秋景畫撲面而來又匆匆地向后退去。車里放著歌,一句“歲月里溫熱,記憶里熟悉”不小心觸痛了心底的柔軟。我把頭靠在愛人的肩上,陷入了回憶。
1992年的冬天,一襲寒冷凍結了我初為人母的喜悅。愛人被村里推薦去市里干訓班學習。兒子才兩個多月,囟門還沒長嚴,隨著呼吸一起一伏。老瓦房四面透風,土墻上結滿了厚厚的霜花。我找一些舊衣服,把一個破提包塞得鼓鼓囊囊的放在兒子枕頭前擋風。又找一條褥子苫在窗臺上。風起的時候,紙頂棚抖動著單薄的身子,“沙啦沙啦”地響。夜里經常有老鼠在棚里掐架,“吱吱”地叫著,撕扯著紙頂棚。我不由地裹緊被子,真怕它們掉進被窩里。屋冷,炕涼。兒子夜里經??摁[。一天夜里,我抱著兒子坐著就睡著了。凍醒了,一摸懷里空空的,兒子不知哪去了。我慌忙打開燈,兒子光著身子在炕沿邊睡著了,身上凍得石頭蛋子一樣涼。我又愧又急,一把抱起兒子揣進懷里。兒子在睡夢里甜甜地笑著,而我早已是涕淚滿腮了。望著滿墻閃耀的寒光,我的心緊縮著,只盼這日子能過得快些。當裹著麻包袋子的小水缸里的冰坨一圈一圈地融化,那個冬天,終于在日歷上掀了過去。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。
愛人畢業回來,被安排到村里工作。兒子稍大一些,我在鄉里開了一家鞋店。日子漸漸有了起色。大哥承包了河邊的荒地,建起了葡萄園。
2000年的春天,我們拆掉了老房子,蓋起了五間新房子。新房子紅磚到頂,鋼筋圈梁。大紅瓦是一片片精心挑選的??蛷d的棚頂裝上了燈池,晚上燈一開,滿屋星光燦爛,五彩斑斕。兒子興奮地滿屋跑來跑去。我和愛人盤算著,等以后有了錢,安上暖氣,再買一套沙發。小日子里漾滿了幸福。
中秋節快到了,我和愛人商量請家里人都來新房子過節。愛人把老叔也請了回來??斓街形绲臅r候,一輛轎車揚著一路塵沙,駛進了村子。車停在家門口,老叔西裝革履,滿面春風地走下車來。鄉親們看見了,都聚了過來,拉著老叔問長問短。大哥抱著一大箱子葡萄擠到老叔面前,氣喘吁吁地說:“今兒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收葡萄的,剛賣完,耽誤接老叔了!”隨后把一串串葡萄分給鄉親們品嘗。人群里有人問:“多少錢一斤?”大哥應聲答道:“九毛!”二嬸笑著說:“大小子這回可要發了!”大家都笑了。
我使出看家本領做了一大桌子菜,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著飯,嘮著嗑。公公說:“如今,孩子們都有了好房子,我也就放心了。”老叔興致勃勃地說起了他在大連的裝修公司,說起了凌源房地產的前景……我真切地感覺到祖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。
那天,老叔走后,愛人坐在院子里,一句話也不說,抽了一晚上悶煙。決定辭去村里職務,進城發展。
后來,我和兒子被愛人接到了市里。我們開了一家旅行社,買了樓房。老院子一直閑置著,只好賣掉。自公公婆婆相繼離開之后,我們很少回老家。
指縫太寬,時光太瘦。一晃離開老家快二十年了。最近幾年,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特色產業。村里的年輕人不再外出打工,在家里栽起了葡萄。大哥大嫂擴建了葡萄園,引進了新品種葡萄。據專家考證,劉杖子鄉所處的青龍河流域土壤和光照條件,尤其適合葡萄生長。大哥經常托人給我們捎來老家的葡萄。步行街的水果攤小販們賣力地吆喝:“劉杖子葡萄,嘎嘎甜!八元一斤,好吃不貴,快來買呀!”
前幾天,大哥打來電話說,葡萄節快到了,央視七套《鄉約》要來村里錄制節目,讓我們一家早點回去。我們再也按捺不住對故鄉的思念。一大早,開著車從市里出發。
漸近故鄉,愛人喊:“快看!”把我從沉思里拉回現實。柏油路兩旁的廣告牌上赫然寫著“大美劉杖子”“一品葡萄鄉”。車到村口,記憶里一張張熟悉的笑臉涌到面前,親熱地遞上一串葡萄,讓人心生感動?!多l約》舞臺就搭在“天呈山莊”的大院里。山莊的葡萄園建在北山上,一座座塑料大棚依著山勢整齊地排列著。
大哥大嫂正在河邊的葡萄園里忙碌著。一踏進葡萄園,像走進一個童話世界。一片片大如手掌的碧綠葉子襯托著一串串晶瑩的葡萄,像珍珠、瑪瑙般發著光,追逐嬉戲著闖入眼眸,挑逗著味蕾。白雞心味兒淡,含糖量低;紅提清甜爽口,汁水充盈;巨峰甜中帶酸,余味悠長……小孫女滿棚撒著歡兒地跑。這里揪一個,那里揪一個,吃成了一個小花臉兒。兒子、兒媳婦拿著手機對著葡萄不停地拍。大哥忙著打電話往外預售葡萄。大嫂一邊打包快遞,一邊說:“今兒中午不做飯了,午后還有一撥河北過來采摘的游客呢!”愛人疑惑地問“那我們吃啥?”大嫂笑著說:“咱們下飯店!你們老院子,老于家在原來的五間瓦房上又加蓋了一層,開“農家樂”,今兒開業,咱們去那吃。”我和愛人都吃了一驚。抬頭望去,村里蓋起了好幾座小樓。我們急忙向老院子走去。
老院子門前圍了好多人。紅磚紅瓦的二層小樓在“噼里啪啦”的鞭炮聲里巍然矗立。我和愛人相視而笑,鬢角白發在閃爍的淚光中搖曳。不知,如今的故園可還記得我們昨日的容顏。
小鏈接沈蘭香,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,遼寧省凌源市人。有詩歌和散文在《遼西文學》《朝陽日報》《燕都晨報》《德州晚報》《人民日報》海外版等紙刊發表,曾多次在征文比賽中獲獎。
[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