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餅
文圖/文化信使 郭立萍(遼寧朝陽)
每年立春媽媽都喊我們去她那里吃春餅,咬大蘿卜。吃春餅、咬蘿卜又叫咬春,據說是取古人“咬得草根斷,則百事可做”之意??傊菫榱擞哟旱牡絹?,開啟一年新的開始。打春餅是個技術活,一般情況下這種技術含量高的活都是爸爸的。爸爸也以此為傲,一邊和面一邊還要給我傳授心得:面里要放一點精鹽增加筋性,面里要打上一個蛋清更好吃,水要用六七十度的熱水和一半面,用涼水和另一半面,面要既柔軟又有韌性,所以和好面后要有醒發的過程,醒發的時間越長,面越軟,烙出來的餅就越好吃。我每年都認認真真地聽老爸告訴我這些“獨家”秘方,還要不停地點頭認可,時不時提出一兩個不大不小的問題求解惑,讓老爸的成就感爆棚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老爸做的春餅確實不錯,他會用油酥刷在餅坯上,兩塊餅坯疊放在一起,搟成又圓又薄的餅。餅坯大小均勻,搟出來的餅也大小一致。
我負責當餅的搬運工,媽媽負責烙,然后我再負責吃和夸。
其實,烙餅也是個技術活,火候一定要控制好,而且烙春餅不像烙油餅,鍋里幾乎不放油,餅是薄的,入熱鍋就變了顏色,看準時候翻面,餅的中間就會鼓起一個大包,兩張疊在一起的餅就只有邊緣是連著的,再翻兩下,餅就熟了。配春餅的菜,是炒肉絲、炒豆芽、炒土豆絲、炒雞蛋,再加上一把新鮮的小香蔥,心靈美的大蘿卜,一桌子五顏六色,群英薈萃。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,立春的小蔥格外好吃,有點辣又有點甜,配上各種炒菜,用薄薄的餅卷起來,一股春天的感覺在味蕾上綻放。
有時候真的很感慨老祖宗們的智慧,在吃食上這么有研究。從正月十五的元宵到立春的薄餅,從端午的粽子到中秋的月餅,每一種節令都有其獨特的吃食。而這些食物雖然在平時也能吃到,但很奇妙的是只有在那個獨屬于它的節令里,它的味道才是最好的。平時我也會做薄餅卷菜,但是為什么沒有立春時的味道呢?我想這可能就是一種儀式感。人們對于嚴冬有一種近乎天然的排斥,經過漫長的寒冬,人們更加期盼著春天的到來,“東風帶雨逐西風,大地陽和暖氣生。萬物蘇萌山水醒,農家歲首又謀耕。”春天來了,萬物復蘇,農家也開始春耕,一年之計在于春,春天來了,希望也就來了。所以人們會盼著這一天,所以就將一種期盼中的味道賦予了春餅,所以春餅才開始與眾不同。
其實想想也是,有很多時候我們懷念一種食物,常常超越了食物本身。只是因為我們賦予了這種食物一種人文的情感,讓它不再是簡簡單單的食物。正如春餅,因為被賦予了春的意義,所以它不同于其它的餅,而同時我們在與它的相伴中,又融入了我們童年的快樂,融入了我們父母的慈愛,融入了我們相聚在一起的親情,融入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所以這個春餅在一年年的融入中變成了我們血脈中那份親切,變成了記憶中的那個味道,變成了生命中的那種無法割舍。就像是小王子的玫瑰花,她和世界上千千萬萬朵玫瑰花相似,但是因為她獨有小王子的照顧,澆水、除蟲,傾聽、陪伴,所以她對于小王子來說就是獨一無二的。正如春餅之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意義也都是不同的,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賦予春餅的感情不能復制。
又是一年立春了,你吃春餅了嗎?你和誰一起吃了春餅?你又為誰烙了春餅?你的春餅是那獨一無二的嗎?
小鏈接郭立萍,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,好名聲網助理編輯,現就職于遼寧省朝陽縣自然資源局。朝陽市詩詞學會會員,朝陽縣楹聯協會會員。熱愛生活,愛好攝影讀書寫作。文章多次發表在省市縣報刊及網站上。
[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]